*11月25日,杨宏业老师做了一场“应试阅读怎么不丢分“的专场讲座,本文根据讲座内容整理而成,仅为完整内容的1/5,完整分享可观看视频回放。
豆神学习法大师课,围绕四个模块,针对语文学习难题,给孩子们点拨技巧和秘诀。
北大杨宏业老师针对阅读模块进行分享,以下是精要笔记,希望给大家带来启发,敬请期待更多讲座。
一、名著阅读
名著阅读:考试篇幅、难度在增加
下图是一个小升初的考题,从《西游记》、《水浒传》的四个故事中选一个简述其中的内容,书里面的故事非常多,这些内容平时如果不去做阅读了解的话,是很难去概括的。
下面的几个是中考题,偏向于分析和总结,没有读原著或者重点训练也是很难做好这些题的。
所以,千万不要单纯的以为考试题目就是填个空或者选择,这种考法非常基础,现在已经很少这样考,越来越多的考试是倾向于去做分析了,为什么?
刷题就能解决填空选择的问题,但是要想考察学生是不是真的读了,就一定要让他们写出来点什么,写出来一些小文章、小评论、小感受,这样才能考察。
豆神学习法
豆神学习法,语文学习好方法,第一步就叫阅读,就是你不停的输入,但你这个过程中其实是需要积累的,然后你要去运用,最后去表达,可以形成你的写作或者口头口述,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豆神学习法的学习过程。需要你平时不停的积累一些方法,不停的去进行训练、仿写,才能写出好作文,才能写出可以解决名著阅读题的一些答题技巧。
名著阅读三步走
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书语文就能学好,但真的简单读一下,听一听就可以吗?读书同样需要讲究方法。我们先看一个关于学习效率的理论——学习金字塔。
可以看到,我们吸收理解的效率,是有清晰的划分的。
单纯的听讲、阅读、展示的吸收效率是很低的,所以我在讲课中有声音、图片、还有和大家的互动讨论,逐步提高大家学习的效率,但后面的应用和教别人我们是很难去提升的,这也是接下来跟大家分享的。
根据这个金字塔的学习理论,我总结了一下阅读时需要分时间段做的准备。
第一个部分是读前,先做导读。最好可以请非常专业的人去做整本书的概括,分析浓缩,把最核心的内容提炼出来,并且用适合学生的话做有意思的表述。
这也是我们重点在做的一件事,我们对重点的名著,由专业的教研团队,并请名师做了精心的导读。
第二部分是读中,阅读的时候可以做哪些事情,我提炼了三个要点,分别是画面感、批注和总结。
孩子读书时培养画面感的培养,甚至可以像小电影似的在大脑中演绎出来,同时作为家长最好可以给与一些针对性的指导。
重点要说的是批注总结,你要做总结、做梳理。现在部编版改革学校里面已经开始要求做批注了,不仅仅学校里面要求做批注,而且考试里面也已经开始考批注了。
第三个是读后,要分享。家长孩子的读书互动,鼓励孩子思考书中学到了什么,可以如何应用,也可以是把书讲给其他人听,这样的阅读质量效率更高,再看那些什么简答题,对比分析题,就相对容易一些。
01阅读名著之提纲挈领
关于读书有一句话叫“先把书读薄,然后再把书读厚”。
读薄就是把里面的重要的内容抽出来,读厚就是要做大量的对比、阅读、思考、书评等等。就是把书读薄的过程,先了解里面的主要人物和重要情节。
名著都不是读一遍就可以的,但刚开始把主要的情节和人物了解就行。
比如说关于《西游记》,我让学生们去画一个跟主人公相关的汇总,我会留很多支线,然后告诉他们去填,教他们怎么去总结这些方法,他们就去填了,包括里面主要人物的特点,和主人公相关的人和事物,他的相关的重点篇章等等,这样总结下来,书就很薄了。
在这个过程中,孩子会有各种问题,不要遏止他们的想法,帮助发散思维,并去寻找答案。
比如孩子可能会问,为什么主人公孙悟空是一只猴子,而不是猪或者狗呢?
因为整个西游记其实是一个修心的过程。书中处处都有暗示,比如说孙悟空学艺的地方,“灵台方寸山,斜月三星洞”灵台方寸指“寻”,斜月三星指“心”,意为“寻心”;再比如书中多次提到孙悟空的时候都是说心猿,在告诉我们这是一颗躁动的心,要被安抚。
我们平时经常说心猿意马,猴代表的意向是躁动的,需要修行去修炼。
所以心猿只能是一只猿猴,没有说心狗的,也没有说心猪的,对不对?
我们第一次去看的时候不用着急,所有的名著都不是看一遍就完了。大家的小学阶段还好,可以慢慢去做积累,一步一步的去学习。
02阅读名著之抽丝剥茧
当你把书读得非常薄了,就可以开始慢慢的把它读厚。
这就是第二板斧叫抽丝剥茧,可以从重要细节、人物分析和写作技法三方面思考。
名著基本很少有无用的废话或者无意义的情节,有大量的细节值得我们挖掘,这对我们理解名著有很大的帮助。比如有一位同学们就对《西游记》的第23回,做了一个摘抄和感悟,写了八戒的贪财好色。
接着说到人物分析,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名著中的人物性格一般非常饱满。
所以反映在我们的阅读人物分析题中,跟大家说一个答题技巧,如果问主人公谁是什么样的性格,我们一定至少写两个词。
千万不要只答一个,至少两个词,哪怕这两个词意思差不多,或者说意思都是正面的,没有反面的也可以。同时再举上一两个例子,这样这道题基本不会丢分。
最后一个关于写作技法,其实读名著是最好的提升写作的方式,用好了比看满分作文、老师教课更棒。
我们平时的考试基本是一些情节和简单分析,它变成了一种考试工具。但实际上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,它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写作技法可以帮助我们。
比如说修辞手法,学校里面要求灵活运用的就四个,比喻、拟人、排比、夸张。
像老舍的《骆驼祥子》下面这个片段就运用到了以上四种手法,读完就发现不仅有画面感,还调动了我们的听觉触觉,非常生动形象。
名著中类似的很多经典的段落里我们都可以拿来摘抄积累,思考如何仿写运用,这样我们的写作能力和赏析能力,都会一点一点提高。
03阅读名著之融会贯通
最后一步,更多的是各位家长要去跟孩子们去聊的。
当把名著读完以后怎么办?怎么样能把书读得更厚一些?怎么样能收获更多一些?就靠融会贯通这一步了。
融会贯通可以包括主题延伸、对比阅读、思考感悟。
第一个主题延伸,我们读完一本书之后,可以从更高的角度去思考,扩展到更多的主题,或者更高一层叫做母题。
母题就是那些概念,比如说爱情、战争,把这些概念再评论阐述一下,说战争是残酷的,这就是主题。
一个母题下面可以有很多的主题,就可以有很多的人物和故事,我们可以自己去总结一下。
比如以《西游记》为例,我们找一找书中延长寿命的方法,有修炼、丹药、唐僧肉、人参果、蟠桃、消生死簿等等。
第二个是对比阅读,前面提到的基本是对于某一本名著的阅读思考,这些在小学初中阶段是没问题,但到了高中就不太行了,高考中经常会有一类题型,比如某两本书之间的人物是都有悲剧色彩,请你选出来一个例子来去阐述说明。
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有对比阅读分析的习惯,遇到这类题才能游刃有余。
最后就是一些思想感悟,这些感悟其实每人可以各有所见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所以大家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感悟;还是前面说到的,阅读就是先读薄再慢慢的读厚。
比如世界经典讽刺小说有很多《儒林外史》、《老张的哲学》,如果你真的能把这些你读完的作品全部都串联起来,进行一个对比分析的话,就没有人能比你更厉害了。你读完了那么多之后,你读的每一本可能都有一小本笔记,然后你把这些笔记都翻来覆去再看一看。看完一定要讲给别人听,去分享。完成从阅读到积累,然后从运用到表达的一个闭环,表达出来你的想法,才是最重要的。所以名著阅读部分重点在读书之后的那些功夫。
校内课本导读
校内课本导读怎么读课文?读懂课本选文,延伸校外拓展阅读。关于这部分,我们豆神学习法APP上面专门有老师在上面教大家阅读,有名著阅读和校内的单元阅读,读完了之后做一些讲解,包括背景、写作目的、写作的原因。所以大家可以去下载一下,绝对让你对校内外名著有一个新的认识。那读完了这些书是不是真的就会写题得分了,是不是我完成了名著阅读,我的阅读理解就不丢分了?事实上名著阅读不等于阅读理解。
二、阅读理解
新课标、新教材更强调阅读能力
做阅读不仅要